《国内首部揭秘红楼权斗内幕之作: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内首部揭秘红楼权斗内幕之作:官-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凤姐就很像高俅,工作时,她是贾府的重要领导,不工作时,她是贾母身边的开心果,插科打诨样样精通,难怪贾母时时处处离不了她,实在是凤姐能干能玩的双重优势。
  但人往往是这样的:一个人有多大的优长,也代表着她有多大的劣项。曹雪芹笔下的女子尤为如此。
  作为一个当家人,王熙凤无疑是个管理天才,多复杂的事情到了她手上都能化繁为简,而且她勤奋努力,对工作有着超常的热情和激情,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了权力的最巅峰。然而,她的贪婪却是最终令她从云端跌落的元凶。王熙凤赢了众人,却输给了自己,谁让黄金白银永远填不满她的一颗贪心。明朝朱载有首《十不足》,是凤姐为人极好的写照: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乏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
  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
  凤姐的政治失败经验给予后世读者很大的教训。仔细读一读王熙凤,真不亚于是三伏天喷了清凉油,绝对可以提神醒脑,让你保持一点冷静。
   
     
    
  
  
  
  
  一个“贪”字引发的钱权综合征(1)
  
  凤姐贪财,嗜财如命,她所有的弱点大多集中在一个“钱”字上,日后整垮她的,也正是“钱”这个字。贪财,不节制地贪财,是最终导致凤姐彻底垮台的最直接原因。
  凤姐贪财,这不是新鲜观点了,但凡读者都知道。为了“钱财”之物,凤姐是不惜草菅人命的。第十五回里,为了3000两银子,凤姐弄权,间接逼死了张金哥和守备公子两条人命。当家理财,凤姐拿着公家的钱去放高利贷,以谋取巨额私利,面对赵姨娘等人的非议,她不但不感羞愧,而且撒泼大骂!日常生活中,凤姐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敛财的机会,她享受那种大把大把钱财攥进手里的*!
  王熙凤其实是个很会赚钱的人,如果放在今天,一定会是个相当成功的商人,可以抓住一切可以赚到钱的机会!比如,在荣国府里,她是当家人,每个月掌管发放全家人当月的工资,这个工资叫做“月钱”,上至贾母、王夫人这样的董事局成员,下至丫鬟仆妇这种底层员工,都是从她手里领工资。每个月掌管这么一大笔流动资金,王熙凤当然不能白白放掉这样的机会!她每个月先提前把这笔钱从荣国府的账上支出来,把这笔钱拿出去放高利贷,从中收取利钱,到了月底不得不发工资了,如果一时间收不回钱来,她就想办法筹钱,先把这个月的洞给补上,月月类推,以此牟利,一年能赚上千两银子!作者曹雪芹写凤姐的贪婪,那是写到了骨子里的,不论是大财小财,一律来者不拒!书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说王夫人屋里死了一个叫做金钏的高级助理,按照王夫人的级别,可以配四个这种级别的高级助理,这四个人的工资待遇比其他员工就要高很多。死了一个现在就缺一个了,所以王夫人部门那些底层员工的父母就开始拿着礼物来给凤姐送礼,希望她能帮着自己家的女儿升任这个职位。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凤姐是没有决定权的,决定权在王夫人,但那帮子底层员工不好意思直接去找王董事长送礼,加上他们都知道王熙凤有这个收礼的爱好,于是全都跑来孝敬,希望她能在王夫人面前为自己女儿说说好话。凤姐明白了这层意思之后,她是敞开了大门收礼,不管办得了办不了,一律全收,用她的话来说:“这帮人不是我手下的人,我轻易也捞不到他们的好处,不收白不收!”当然,收完礼物之后,她该不给办还是不给办。小老百姓辛辛苦苦挣几个钱何其不容易啊!给她送礼那都是下血本的!但她是光贪财不给办事。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不招人恨!
  《红楼梦》也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封建传统。凤姐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家族的当家人,实际上她身上浓缩的也是中国封建官吏的影子。凤姐的贪利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共有现象。秦孝公时期那个著名的改革家商鞅,是中学课本里常常提到的人物,商鞅变法使当时的西北强国秦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国家,功劳不小。但就是这个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说过最最令人发指的四个字:以权索利。
  就是这四个字,奠定了日后中国官场从业人员利用职权为谋己私利的思想基础。官员们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十年寒窗苦,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扬眉吐气光耀门楣嘛!而扬眉吐气之后,银子自然就来了,到时候不用你开口,上门来“孝敬”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在封建时代,当官,是脱贫致富的最佳手段。有了官职,就有了一切。于是,那些手里有些钱的人会拿出更多的钱来买个官当当,权和钱,永远是联系得最紧密的两样东西。不要以为只有*的朝廷、昏庸的皇帝才会对卖官鬻爵这样的事情放任不管,即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千古明君,也并未对卖官鬻爵这类事情持全盘的否认态度,甚至朝廷会认为,卖官所收的钱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可以补贴国库。对于犯了死罪的人,只要家里能上交足够数目的“免死钱”,也还是可以考虑放他一条生路的。皇帝都是这样的态度了,更何况是底下办事的人。利用职权贪污*,是封建社会官员的流行态。 
     
    
  
  
  
  
  一个“贪”字引发的钱权综合征(2)
  
  中国的官员深受法家学说的影响,虽然那些所谓的“帝王官宦”口口声声崇儒重儒,但他们心里最爱的依旧是韩非子。以韩非子、鬼谷子为首的法家代表人物宣扬的是“实用主义”,目的第一,手段第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人曾经调侃说,法家思想特别招坏蛋的喜欢。实际上法家“赏罚分明,以功行赏”的思想很符合当今社会的“成功学论调”,抛开道德不管,只以成败论英雄。法家的学说被后世的官场从业者所大肆宣扬,他们极力地鼓吹强权政治乃至极权政治,把权力当成了驾驭、欺压民众的手段,拥有了权力,便佣有了支配世界所有财富的能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官员领导下,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得有多惨!
  红楼中,凤姐为了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惜借刀逼死了尤二姐。她视人命为草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通过权力来谋利。凤姐的贪利,是官场的通病。
  中国古代官场多贪官,也是封建时代的仕途通病。历朝历代,即便是名臣、重臣、忠臣,也有其“贪”病。皆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想做到独善其身,实在是难上加难。想做个清官还是贪官,往往不是本人能够决定得了的。做清官,不是难在操守,也不是难在清贫,而是难在“立足”!偌大的名利场,就单单你要坚持清官,要断天下事,同僚的官友们对你会是什么态度呢?必然地要排挤你!古代的清官大多是官场不得意之人,污泥之中你想做朵白莲,难啊!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卸甲归田,可十几年寒窗苦熬下来,谁又真正舍得说放手呢?没法子,贪吧!
  虽然古代各朝都有清官,但清官往往起不了主导作用,弄到最后,不是被贪官同化掉,就是被贪官整掉。
  对一个官场中人,过分的贪婪和过分的廉洁,都是招人恨的。过分贪婪,老百姓恨他;过分廉洁,同僚们恨他。老百姓喜欢包青天、海青天,可官员们却很怕跟包拯、海瑞这样的同事为伍,发不了家致不了富,就意味着十年寒窗、多年供奉全都收不回本钱!大家都知道海瑞的故事,正直廉洁,秉公执法,可谓千古典范,他专门与有钱人作对,替百姓伸张正义。按理说这样的人是好官、难得一遇的好官。但这样的好官就是没有善终,原因就在于海瑞的清廉在当时的官场看来,实在不合时宜。海瑞虽然是个官老爷,但他是真穷,老婆孩子身上穿的连有钱人家的仆人都不如,全是补丁衣服。他死了之后,没钱料理后事,棺材也买不起,无法,还是几个有同情心的老同事凑了钱给他下葬。不光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下属也严格,在海瑞手下当差,是很苦的。据记载中,海瑞极其克扣下属,连一张纸也不能浪费,必须每张纸都写到满满当当,才能再领新的使用。他很傲气,一副不肯合作的姿态,手底下好多人恨他,跟他的政敌联合起来整他,直到把他整下课为止!海瑞是好人,但其实不算十足的好官,一个完全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官员只能是尽快地让自己下课。
  当官需要成本,为官则是一个成本回收及赢利的过程,会当官的人能把官做得稳当,原因在于懂得“适当地贪”。贪,但不贪多,不奢望一口吃下天,也绝不至于清粥咸菜熬一生!深知官场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贪,寻常日子里不见得是大事,但到了不寻常的日子里,你曾经所有的“贪”就全成了扳倒你的敲门砖!得势时,“贪”不为过;失势时,曾经的“贪”全会成为被砍头的罪状!
  身为官场之人,贪利本不算是要命的大事,但凤姐的错误在于不懂得节制,不看环境,索求无度。凡事都有个界限,越过了界限,自然有崩盘的一刻!
  千千万万个凤姐搞倒了封建王朝,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官员的一个“贪”字总是能够引出民众心中的“反”字,凤姐一笔笔利钱收到口袋,她的大限也就越来越近。一个人的钱欲是会上瘾的,但凡贪欲成瘾的人,最终又总是会被膨胀到无限大的欲望所杀死。精明如凤姐,还是摆脱不了如此简单的宿命。
  钱是好东西,可以帮你成就大事业,但当敛财成了唯一的生活目的,这个人就没什么大意思了。你把钱财当祖宗,但这个祖宗实际是很不牢靠的。因为,你的钱会让你成为一个靶子,人人盯着你,要搞倒你,然后把你的钱再收编到自己门下。钱,从不对哪个人忠诚。你想一辈子让钱不离你的左右,那么至少记住一点:戒贪!
  不贪多,才能让这个世界对你保持一个友好的态度,也才能让你过得更舒服。凤姐的倒台,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清醒的金钱观。
   
     
    
  
  
  
  
  抢风头抢出的众叛亲离(1)
  
  凤姐爱弄权,太爱显摆,不论是谁的风头她都要抢尽,即便亲老公也不例外。
  贾府之中,凤姐的至亲家属绝不在少数,娘家人也是一大堆。王夫人、薛姨妈是她亲姑妈,元春是她表姐,宝玉是她表弟,宝钗是她表妹,李纨是她的亲表嫂,后来亲上加亲嫁给了贾琏,表姐表弟又多了一重大姑子小叔子的身份,且四大家族一直来往密切,凤姐从小也是在贾母、王夫人的眼前长大的。第五十四回,凤姐人来疯学说书人耍嘴皮子逗贾母开心,薛姨妈就笑着警告她:“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当时凤姐就说:“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
  可见凤姐在贾府这么游刃有余,也是从小打下的基础。也许正是因为常来常往,她的聪明伶俐博得了贾母的欢心,才心甘情愿让她做自己的孙媳妇。否则以贾母的性格来看,根本不喜欢王夫人这类型的木头淑女,对王家女儿不重才艺的教育方式也很不认可,若不是真心喜欢王熙凤,未必会再点头答应聘王家女儿做孙媳妇。跟李纨这样的儿媳妇比起来,凤姐在贾府更有亲缘,更有主人翁的归属感。
  但就是这么一家子亲上加亲的人,凤姐依然学不会“谦让”两个字,处处抓尖卖乖,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人缘、亲缘败坏了个干干净净!
  第三回是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故事。凤姐一露面,便展示了非凡的演技,且悲且喜、连哭带笑把一个又酸又辣的凤辣子个性展示得入木三分。重场戏结束后,凤姐紧接着要向王夫人汇报工作,此时她已经被王夫人调了过来,做管家协理。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这样细细打量王熙凤:
  说话间,已摆了茶果上来,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也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真,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找缎子”一段文字真是见功力。仅仅三言两语,便把凤姐和王夫人的心态、个性刻画到十足。王夫人说:“你该拿出几件布料来给这新来的林妹妹做新衣服。”这话原本就是为了讨好贾母才说的。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当年未出嫁时跟嫂子王夫人关系不见得很亲密,黛玉住进贾府后,作为黛玉的舅妈、作为贾敏的嫂子,王夫人甚至一次也没有提及过黛玉母亲的话题,可见她对这位当年曾经一起生活共处过的小姑子感情欠佳。
  也有评论家说,有其女必有其母,能生出林黛玉这样的绝世才女,贾敏必定也是个不俗的女子。有文化、有才情的贾敏大概很有点瞧不起没文化、没才情的王夫人,当年必定是少不了给嫂子难堪。于是日后林黛玉进了贾府,王夫人才处处看黛玉不顺眼,也是记恨林黛玉母亲的缘故。
  这话不无道理,王家女儿重德轻才,而贾家女儿重才善艺,这样的两家人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