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及石灰的淋溶作用,形成许多悬崖、深沟峡谷和天然溶洞。沟谷深切,高度在百米的悬崖举目可见,深沟终年不见阳光,阴森逼人。整个地形可分为三类:一是险坡悬崖地带,分布在太行山南沿1~2公里地段,从海拔200米拔地而起,突然升高到700~800米,坡度在45°—90°之间,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植被稀疏,多为险坡悬崖,人们难以攀登。二是险坡缓冲地带,海拔在700米~900米之间,人称二站,坡度在20°左右,土层深厚,植物生长良好。三是山顶缓平地带,面积较大,地势平缓开阔,形成许多小平地、小盆地,水份条件好,多为酸性土壤,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神农架风景
  2、水文
  自然保护区属黄河水系,是仙神河、云阳河、逍遥石河、丹河的发源地和上游,这几条河汇集沁河注入黄河。源头地区地形复杂,形成许多半辐射状的山涧溪流,沟谷深幽,河道狭窄,多弯曲,比降大。有些地段流水洪积成积梯瀑布。河水流量随季节变化,汛期多雨,流量大;冬春少雨,流量小,甚至断流成为季节性河流。保护区内由于山高林密,植被覆盖率高,降雨量较平原多,加上石灰岩淋溶的结果,形成许多山泉,终年不枯,有的沟底形成地下河,水声潺潺,却不见流水。水质良好,据同济大学化验测试,富含多种矿物质,有益于人体健康,可饮用。
  3、气候
  神农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日长,冬季寒冷干燥。据沁阳市气象站观察:年平均气温14。3℃。一月份最冷-2℃,极端最低气温-17。6℃;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2。1℃。全年大于10℃的活动积温4692。2℃。年平均日照时数2496小时,日照率57%。无霜期219天。年平均降水量619毫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水热同期。冬季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0%,春季降水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由于地处太行山南沿,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过渡地段,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既阻挡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东南沿海暖湿气流,形成独特的小气候,降雨量较平原偏多,空气温度偏高,夏季气温较平原低6~8℃。太行山虽是我国有名的干旱地区,但在神农山风景名胜区的沟底和悬崖下多有泉水涌出,潺潺流水,终年不竭。独特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许多小气候和小生境,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
  【筹建景观】
  在长治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此山方圆40多平方公里,从北向南由五个山峰组成,所以又叫五顶山。这五个山峰依次叫老顶、南顶、玉皇顶、奶奶顶、新顶。《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佳境,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在太行山上尝百草、兴农业、实现人类历史上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耕重大转折的遗迹,长治市委、市政府已在炎帝昔日尝百草的地方兴建宏大的炎帝纪念馆。现在,一尊高39米,堪称亚洲第一的炎帝巨型铜像已屹立于耸翠叠嶂的百谷山巅。以铜像为主体的祭进坛、殿堂以及百草堂、神农井、神农泉、耒耜洞、神农村、碑刻等景观正在筹建。
  很早以前,中国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说的是神农有一个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东西,人们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吃东西都是生吞活剥的,因此经常闹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常绿树嫩叶时,就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流动洗涤,好似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神农长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尝试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几次,全靠茶来解救。但是最后一次,神农来不及吃茶叶,还是被毒草毒死了。据说,那时候他见到一种开着黄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张一合地动着,他感到好奇,就把叶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一会儿,他感到肚子很难受,还没来得及吃茶叶,肚肠就一节一节地断开了,原来是中了断肠草的毒。后人为了崇敬、纪念农业和医学发明者的功绩,就世代传颂着这样一个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神农故里】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古神农洞位于九农山腰。史书记载“神农母安登,感农而生炎帝”于此。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规划建设,以“建筑返古、环境还野”为特色,规划成“世界烈山宗亲会馆”、“祭祀朝圣”、“圣遗迹游览”、“大同街市”、“炎帝故里经济技术开发”、“服务接待管理”六个区,兴建修复炎帝神农殿、烈山大宗祠、圣贤殿、功德殿、神农庙、安登泉、百草园、观天坛、神农九井等景点。景观有姜河新潮、九岭晴岚、烟寺晚钟、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断岩缩雾、龙凤旗杆等,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几千年来,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群众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春秋战国到今,历朝历史学家、历史文献作了肯定的记载,炎帝神农诞生於“湖北随州厉山”。如:春秋《礼记。祭法二十三》:“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三国时韦昭注: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於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
  《春秋左传注》第四册:“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为稷,(沈韩补注云:“(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注:‘厉山氏,炎帝也,起於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农即柱,厉山在今湖北随县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晋朝杜预为其作注曰:“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
  神农故里:炎帝始祖诞随州
  “逶迤九十九冈岭,云壑幽藏小洞天。井社延里环厥水,鼎舜颉颃际仪轩。沧桑有变岩未变,草木能仙石亦仙。千古教民勤稼穑,烈山典祀至今传。”
  相传,盘古开天地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安登的美丽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放羊,一有空闲就到山上一个幽深的古洞里小憩一会。一次,她坐在洞中倚着洞壁睡着了,在甜美的梦乡,她见到一个自称七龙子的英俊少年同她相亲相爱,缠绵不已。后来安登住进洞里,并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生下七斤重的肉球。家人对肉球颇为反感,于是举起石刀,欲劈肉球,没想到肉球自动裂开,跳出一个胖小子。安登十分高兴,为他取名“石年”。这个石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这个洞穴被后人称为神农洞,坐落在洞天山东麓,为神农故里最能撼动人们情思的景点之一。
  神农故里位于随州厉山镇。厉山镇坐落在烈山的东南麓。烈山冈峦起伏,树木葱茏,峭岩幽谷,清泉古洞,构成一幅风光旖旎、雄伟壮观的山水画卷。烈山拥有九岭,九岭拱成烈山。九烈山岭由南向北依次为:钻断山、耕耘山、百草山、五帝山、三皇山、葫芦山、洞天山、登天山、寿星山。它们沿龙脉河一字儿排开,如九龙捧圣,奉侍着神农故里。
  除了神农洞之外,神农故里还有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氏遗址碑、神农碑、神农文化广场、九龙捧圣亭阁、炎帝神农纪念塔和神农宫。神农纪念馆为古典四合院建筑,陈列有神农一生大型组画和有关的史志文献等;炎帝神农氏遗址碑在烈山主峰三皇山的半山腰,为明朝万历年间随州知州杨存愚立;神农宫为三进四层宫殿式建筑,集中华五千年文化精粹于一宫。相传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具,教人使用;培育五谷,助民众温饱。后来,他与黄帝联合打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中华民族因而又称炎黄子孙。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三皇五帝】
更新时间2010…1…16 13:27:57  字数:12543

 【三皇五帝】
  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
  【简介】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秦始皇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三皇:三皇是黄古的伏羲燧人神农。循环轮回:太古黄古远古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6)黄帝(轩辕)、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先纪)(《周礼·天官》)
  【不同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传说分歧的原因】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三皇五帝的象征】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