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4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范怼ⅰ栋阒墼蕖芬痪怼ⅰ豆勰罘拧芬痪淼取4送猓褂兴氲谰倒布摹赌罘鹁怠范怼
  《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因它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故又可名为“教相分”或“解义分”,而其他著述则因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行事仪式,故名之为“行义分”。《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它把称名念佛归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等视为“助业”。《往生礼赞》详细介绍昼夜六时礼赞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的仪式。《净土法事赞》具体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般舟赞》介绍修习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观念法门》则叙述观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场念佛、忏悔发愿的方法。《念佛镜》分十一门,阐述念佛的原理、方法、意义,意在照明修行念佛者,增益信心。在《念佛镜》中,善导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作正、杂二行。“正行”指专依净土经典所作的修行,杂行是其余诸善万行。善导的净土法门,便是舍“杂行”而归“正行”,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以往生净土为期。善导继道绰之后,完备了净土宗的教义和行仪,把他力往生和称名念佛视为自宗的根本内容。善导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人。怀感原系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唯识,博通经论,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谒善导,善导命他入念佛道场修持念佛法门。于是他精进念佛,三年后得念佛三昧,并著《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具体解释有关念佛往生的各种疑问。
  善导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先有承远大师、怀感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等继续弘扬。以上被称为善导派或善导系;他们虽非善导弟子,但于弘扬念佛法门颇有贡献,在净土宗历史上有很高地位。另外在唐开元时出现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余国游历,学习净土经义,凡十八年,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提出禅净一致的念佛禅,融会诸宗,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万善同归】
  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盛行,净土法门深受民间百姓欢迎,教、禅、律、净诸宗继续呈现融合兼修。五代末杭州永明寺(净慈寺)永明延寿大师,作为禅宗祖师禅法眼宗三祖及莲宗(净土宗)六祖,著宗门巨著<;宗镜录>;,作<;万善同归集>;,融合诸宗,推弘净土思想。大师每日定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持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大师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作为禅、净两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大师修持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而被赞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的“四料简”了。其文如下:“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大意为:若人'6'&;#65279;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老虎;现世堪为人间导师,来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开悟但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又何愁不大彻大悟?!若人虽〃有禅〃却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人中有九人会蹉跎耽搁;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随其业力重者受生于相应的善恶道中。若人既未开悟又未念佛求生净土,临终现出地狱的铁床与炽热的铜柱,于中经受万劫与千生的剧苦,无有善业感召他人来作救助。大师四料拣,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受用。上跟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宗阵地,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以延寿大师个人来说,禅净双修是他理想的修持法门。
  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字与阿弥陀佛名字(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也)的含义也暗合,后人多指其为弥陀再来。雍正帝更称永明延寿大师为“六祖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
  宋元两代结社之风盛行,出现了净业会、净土会等,专弘净土著名的有宋初杭州省常大师,元代普度大师等。
  【高僧辈出】
  明代弘传净土大师辈出,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杭州云栖莲池大师,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指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遍参宗门后,即转而专修净土念佛三昧。传是年杭州大旱,民请祁雨。大师曰:老僧不会作法,只会念佛。乃责杭州市民斋戒十日。是日,领众于田径念佛,“木鱼所到之处,雨下如注”。大师以正法眼藏与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厥功甚伟。他说“此一心(指念佛之一心不乱境界)即实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大师著作包括《弥陀疏钞》十余万言等,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另一位四大高僧之灵峰藕溢大师,初由儒入佛;参宗门开悟后,深入天台教理,又三遍阅律藏,后专修念佛三昧。大师佛学思想无比丰富,包罗了禅宗、天台教理、律宗教法,但又归于净土,同时融合了一些儒家学说。其著作弘丰,十卷《灵峰宗论》深入天台教理,被尊为天台宗灵峰宗祖师。其《弥陀要解》更是独步古今。
  满清乾隆以来,国家日渐衰亡,尤其满清取消了隋唐以来汉地一直实行的严格的出家考核(度牒)制度,佛法日趋衰落。不过,净土一宗尚有普仁行策截流大师,梵天实贤省庵大师、资福际醒彻悟大师等续佛慧命。
  【民国救劫】
  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及其文化陷入空前劫难中。一大批高僧在此黑暗苦难年代应世,力挽狂澜,挽救人心。净土第十三代祖师-灵岩印光大师(圣量),应劫而生。大师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二十余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又创弘化社,办灵岩山净土念佛道场。其文字般若,度化众生无以计数。不离因果,不谈玄妙,倡导老实念佛。德行闻名四方,仍粗衣淡饭,不登大坐,不打经忏佛事,远离利养。所有供养亦捐善举,资助流通法宝数百万册,不留一文。临终预知时至,集众开会,嘱托安排一切已办,乃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更示现舍利无数。时人天同赞,圆瑛大师作诗赞曰:乘愿再来势至身,圆通念佛训群伦。风光本地无他术,声教当年自有真。。。弘一大师(李叔同)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赞曰:“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实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范。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民国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留下的<;印光法师文抄>;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实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灯,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的最佳指南之一。
  【净土五经一论】
  佛教传入中国后,净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从最初的三经一论;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净土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归。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五经一论立表如下: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佛宣讲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最初的因地:弃国王位,出家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普度众生。经过无量劫的依愿修行,终于福慧圆满,得证佛果。所感得的极乐世界,庄严无量,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共赞叹。十方世界的菩萨、回小向大的声闻缘觉、以及具足惑业的凡夫,只要信愿行三俱足,仰承佛力,决定往生。被誉为净土第一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重点有三:
  1。净业三福: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净业行人成就之资粮。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声闻缘觉之福,第三大乘菩萨之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初、二多属戒学,三则三学圆具。具此三福,则净业大成,往生上品。
  2。十六妙观:第一日观。观落日如悬鼓。第二水观。观大水澄清。第三地观。观冰琉璃。成就地想。第四树观。观琉璃地上。作宝树想。第五池观。观七宝池中。有八功德水想。第六总观。作宝楼阁想。第七座观。观七宝莲华中。第八像观。观一佛二菩萨想第九佛观。观佛相好想第十观音观。作大士形像。佛立顶冠想第十一势至观。第十二普观。第十三杂观。作佛大小不定身想第十四。上三品观第十五。中三品观第十六。下三品观。诸佛菩萨能入一切众生心想,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行人明白呀?
  3。九品因果:说明西方极乐世界各个品位的正因,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西方极乐世界是无上善人聚会之美妙庄严的佛土,佛慈悲为普度众生故,以佛愿力特开带业往生的该法门,业力凡夫乃至曾作五逆十恶忏悔之人,只要信愿行俱足亦可仰承佛力往生。但业力凡夫业障恶习深重,往生后按照各自因行先住在莲花苞心(或边地疑城,里面依然美妙快乐胜三禅天只是暂不能外出)里铲除业障习气,熏修梵音佛法,增养菩提,然后再花开见佛。按照众生因行优劣而分三辈九品。最上品之人往生后即刻花开见佛,而最下品之人则须住莲花苞心忏罪熏修多劫方花开见佛。吾辈宜依佛教导;努力信愿念佛;发大乘菩提心;持五戒十善等三福;提升往生品位。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佛宣讲阿弥陀经,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妙果,令闻者生信、发愿、执持佛名,求生净土。信、愿、行(执持名号),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宗旨。具此三资粮,不论是毕生执持而现生就得〃一心不乱〃的上根之人(所谓是人但念阿弥陀,既是无上深妙禅,依祖师指,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境界),或临终方闻佛名而生大忏悔一念猛利深信切愿者念佛十声乃至一声,皆蒙接引,往生西方。阿弥陀经,佛教诸宗(天台、华严、法相、三论、禅、密、律),均奉为晚课内容。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般刺密谛译)
  念佛法门的心法上,作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经典之一的首愣严经,其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做出了最妙开示,经中大势至菩萨指示:〃。。。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是故此章列於三经之后,为第四经。
  [普贤行愿品](唐般若奉诏译)
  华严经被推为大乘诸经之首。行愿品为华严最后一品。讲善财徧参知识,末后於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净业行人,作为发菩提心之大乘行者,能随份随力依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行持,就能逐渐向佛菩萨的无我利他的心行靠拢,积累资粮,提升往生品位。
  [往生论](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是古印度的天亲菩萨(佛灭后九百年顷,生于北印度健陀罗国之富娄沙富罗城,婆罗门种族之家)修学净土法门的心得著述。对于净宗不可思议的事理、因果、性相,与佛境界的状态,和盘托出。从该论可以学习到古印度大乘菩萨净业行人对净业修持的诠释开示。
  【修持简述】
  善导大师把净土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像、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称名念佛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称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