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4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面提到的周必大《记阁皂登览》中,还记载他在乾道九年游览阁皂山崇真宫时,曾亲眼看到宋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四朝赐给该宫的“四朝御书”,证明该宫曾经得到宋太宗后几朝的支持,估计自宋太宗朝起,阁皂山崇真宫就逐渐形成为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即阁皂宗大体形成于北宋前期。
  阁皂宗既从灵宝派传衍而来,其基本信仰及所奉经书和方术,都与灵宝派相同。崇奉神灵,已如前述。《灵宝度人经》仍是遵奉的主要经典。斋醮科仪仍备受重视。
  【传承】
  因为资料缺乏,其承传谱系目前所知甚少。周必大写于南宋庆元二年之《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提到当时该宫之管辖王自正,知宫邹时亿,副刘惟允,度师陈处和等,但未记他们的传代。《正统道藏》收有《勿斋先生文集》上下二卷,题曰:敕赐高士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阁皂山杨至质撰。文集中不见杨至质履历,其卷下《代临安倅章谢宰执》中,有“远若熙宁坡老居于是席,近而嘉定谏臣出于此途”之句,嘉定为南宋宁宗年号,可知杨至质是宁、理宗时道士。此时他已任南宋王朝道教管理机构的右街鉴义,主管教门公事,地位是比较高的,推测他可能是阁皂宗的某代嗣法者或重要传人,但因史阙有间,一时无从证明。
  南宋时期,阁皂宗的传播情况,所知亦少。周必大在乾道九年所见到的阁皂山崇真宫,除殿堂外,有“道士(住屋)数十房”。他在庆元二年所写的《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中,再记了崇真宫的情况,建有金阙寥阳殿,昊天殿,正一堂,靖应堂,祖师殿,藏经殿,玉像阁等,并称:“凡殿于旁翼以修廊,道士数百人环居其外。争占形胜,治厅馆,总为屋千百间,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斯者。”可见在南宋孝宗、宁宗时,阁皂山崇真宫的规模甚大,道士人数也颇多,阁皂宗在当时是比较兴盛的。
  南宋诗人刘克庄曾为宁、理宗时一名阁皂宗道士杨固卿写过一篇墓志铭,曰:“固卿,杨氏,名介如,丰城县(今属江西)梅仙乡人。幼入阁皂山为道士。……学通伦类,道书外,禅宗方技之说,皆探骨髓,听者竦动。开禧(1205~1207)间,薄游边,画策不售,归山不复出。拾堕薪,煮三脚铁铛。或遗衣履,皆不受。尝主清江相堂观。一日,诸文士集观中倡酬,视固卿一黄冠师,蓬鬓垢衣,置之坐隅,甚易之。句至固卿,朗吟曰:‘酒量春吞海,诗肩夜耸山。’坐皆骇伏。有诗百余,号《隐居集》。……固卿介洁高远,冻饿自守,乐而不改,殆黔娄原宪之伦。”“宝庆元年(1225)卒,年六十八,葬南园之麓。”由此也可窥见当时阁皂宗道士的情况。
  入元以后,在元统治者的支持下,阁皂宗仍在传播。《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三十三《阁皂山行法箓》条云:“圣旨节:该张天师奏,临江路阁皂山有万寿崇真宫葛仙翁八景玄坛里住持李宗师,每年正月十五日一番做好事行法箓有来”云云。元封张陵子孙为天师始于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接见,次年封天师、真人。上文所云张天师,或许即活动于元世祖至元(1264~1293)年间的张宗演;所奏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李宗师,不知何名,也不知他是阁皂宗的几代传人。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十七载有一通代皇帝草写的加封阁皂宗四十六代宗师杨伯晋为真人的制文:“临江路阁皂山万寿崇真宫住持四十六代传箓嗣教宗师杨伯晋升加太玄崇德翊教真人。”既未叙杨伯晋的事迹,也未署年月。考袁桷于元大德(1297~1307)初,被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后升侍讲学士。他为皇帝所草的上述制文,当在其在职期间,即元成、武、仁宗期间,可知阁皂宗在此时已传至四十六代杨伯晋。
  宋末元初有一著名阁皂宗道士郑所南(1241~1318),字思肖,号忆翁,又号三外野人。福州人(或云福建连江人)。原为南宋太学生,博学多技能。宋亡,客寓吴中(今苏州市),誓不仕元。由儒入道,兼好禅学。善为文,喜画墨兰而不画土。谓土已为番人夺去矣。因常在诗文中表露其亡国之痛和对宋臣仕元之讥。赵子昂才名重当世,郑所南恶其宗室而受元聘,遂与之绝。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
  据卢熊《郑所南小传》载,所南著有《太极祭炼》一卷,《释氏施食心法》一卷,《谬余集》一卷,《文集》一卷,《自叙一百二十图》,《诗》一卷,与菊山先生诗行于世。《正统道藏》收其《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三卷,属灵宝斋法的阐述著作。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曾为之作序曰:“灵宝斋法,始徐(来勒)、葛(玄)、郑(隐)三师流于世,迄汉唐宋元以来,蹊殊径异,纷纠交错,不啻千百。……世传则有丹阳、洞阳、通明、玉阳、阳晶诸派,而莫要于仙公丹阳者也。丹阳本乎南昌,而南昌乃灵宝一名也。得丹阳之要者,莫详于所南郑先生《内法议略》。……其言首主于诚学之大本,何莫非诚,故曰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也。”据此,郑所南是灵宝斋法的重要传人。元末黄公望弟子王玄真又根据郑所南等人所著之书撰成《丹阳祭炼内旨》,其序云:“夫祭炼者,祭所以祭鬼神,炼所以炼自己也。苟不炼已,则鬼神不能升度,……必先以志诚为体,慈悲为用,悯兹六道之沉魂,念彼九泉之滞魄,……”始能为济。表现出融会内丹修炼于符箓斋醮的思想倾向。
  【衰落】
  进入明代,阁皂宗传承未绝。俞策《阁皂山志》卷上云:“壬辰(1352),山寨邓克明之变,(崇真宫)台基殿俱毁。明洪武(1368~1398)初,道士徐麟洲复之。十七年(1384),授五十代孙李半仙为灵官,王圭石副之。二十七年(1394),复授张尊礼为灵官。宣德(1426~1435)初,授黄谷虚,第五十二代也。至八年(1433),岁饥,有采蕨者遗火,延毁宫观。谷虚稍修复之,嗣后教典不坠。”说明至宣德年间,阁皂宗仍有传绪,其教仍有相当传播,但在此后即趋衰落,以致一蹶不振。上书云:“至嘉靖(1522~1566)中,积负虚税,黄冠星散,仅存一二人。万历(1573~1619)间,道士刘开化欲还旧观,未果。”时“惟仙公殿、东岳殿、丹井尚存,其余琳宫绛阁,弥望丘墟矣。”
  至清代,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一曰:“今所存者惟八景坛基,有碑记及诗。”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二亦云:“今所存者为八景坛基。”祖宫凋零如此,其教之不振,可想而知。
  【现代影响】
  阁皂宗在明以后已经式微,三山符箓中只有龙虎宗仍在传承。而今的阁皂宗已不闻久已,但是民间的风水先生,阴阳先生是其繁衍,也应该算另类的传承。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内丹流派之北宗,南宗,少阳派,文始派】
更新时间2010…5…1 9:53:20  字数:7787

 【北宗】
  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流派。创于南宋时期原北方金人统治地区长安一带,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刘海蟾、王喆为“五祖”,实际创始人为王喆。王喆(1112—1170),号重阳子。本为咸阳名门,善属文也习武。48岁时出游,在甘河镇遇仙人得内修真诀,遂“尽断诸缘,同尘万有”,潜修于终南山下,并开始收徒传道,以“忍耻含垢,苦已利人”为传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远游山东,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即马钰丹阳(1122—1183)、谭处端长真(1122—1185)、刘处玄长生(1146—1203)、丘处机长春(1147—1227)、王处一玉阳(1142—1207)、郝大通广宇(1140—1203)、孙不二清净(1118—1182),号为“七真”,其中邱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七真”再传有赵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庆、宋德方、綦志远、李志远、赵道宽,以至于元代的陈致虚,明清时期的伍守阳、柳华阳,乃至刘一明、闵小艮等也属该派支流。该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已为基础,同时不废精气的的修炼,王重阳说:“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重阳全真集》卷一第一)这是把“识心见性”的炼心与“知汞通铅”的炼气作为“全真”的两个基本内容。相对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后命”为特征。关于清净炼性,北宗各家皆以此为上乘丹法,不二法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坐,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十二)马钰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囗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囗如养儿,囗秀则神灵,神灵则囗变,乃清净所致也。”(《丹阳真人语录》)丘处机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真人语录》)北宗之所以重视炼性炼已,一来由于该派本身即是道释儒合流的产物,受佛教“明心见性”的影响至深。二来由于该派在性命关系的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如在丘处机看来,形体有生有灭,神性却无生无灭,故“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长春真人语录》)因而修炼在根本意义上来说,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圆明,本命方能彻达。但是,重性功并非不讲命功,该派也讲求神与气的结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结,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关于炼气,王重阳对精神有着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认精为性,认血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气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气也,真气壮实者自然长久,聚精血成形也”。(《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既然精血不离,性命相关,因而炼性不能不炼真气。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予以说明:“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根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顶中之性者,铅也,虎也,水也,金也,。。。。。。脐中之命者,汞也,龙也,火也,根也。”所以说,北宗各内修大师,亦无不“知铅通汞”,无不通晓“降龙伏虎”。南北二宗之分本不于哪一派单修性或命,实际上,两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后、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区别而已。南宗“言命者多,方性者少”,北宗则“三分命功,七分性学”;南宗主张以实腹炼命下手,北宗则主张虚心炼性下手,如明伍守阳《丹道九篇》便把“炼已还虚”作为下手功夫。南北二宗在运用修炼手段促进神气凝结而成仙胎这一关健问题上是一致的。北宗和南宗在元代经陈致虚的大力会通实现了合流,从此成为全真教内部的两宗。这种合流所以能实现,除政治上的考虑及宗教事业的发展的需要外,还在于南北两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继钟吕的丹道思想。另外北宗龙门派的清修丹法与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内容促进修炼仙胎等问题上,有许多的共同点。北宗也有习阴阳丹法的的支派,如刘处玄、马珏,马珏传宋德方,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软(缘督子),赵传陈致虚(上阳子),即阴阳双修派。但北宗以邱处机的龙门派最盛,传清净孤修丹法,为北宗丹法正宗。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囗的《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马珏的《神光灿》、《丹阳真人语录》(灵隐子王颐中集)、《洞玄金玉集》;丘处机的《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噃(口字应为石字旁)溪集》、《清天歌注》(王道渊注)、《长春真人语录》;孙不二的《孙不二元君语录》;陈致虚的《金丹大成集》、《上阳子金丹大要图》、《悟真篇三注》等。
  【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张伯瑞,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
  张伯瑞(987—1082),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少业进士”不第,后为胥吏,因触犯“火焚文书律”“坐累谪岭南兵籍”。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刘海蟾授真诀,于是作《悟真篇》,传法于石泰,依次传于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这五人后被誉为“南宗五祖”。因张伯瑞等人皆不曾出度为道士,自白玉蟾始为道士传法,且白玉蟾著述最丰,弘扬法门最力,故俞琰《席上腐谈》认为南宗形成于白氏。实际上,白氏一系所传丹法乃是《悟真篇》中清修思想的发挥,此一宗脉下传夏宗禹、俞琰等,史称南宗“清修派”。除此以外,南宗还有发挥《悟真篇》阴阳思想的“阴阳派”。阴阳派始于张伯瑞之徒刘永年(《三乘秘要》称张伯瑞有两个嫡传弟子,一是石泰,二是刘永年。)刘传翁葆光,翁传若一子,再传陆墅、戴起宗、陈致虚,以至于明清时期的陆潜虚、彭好古、甄淑、陶素囗、仇兆鳌等。其实石泰、薛道光亦习阴阳丹法。故南宗以阴阳双修为正宗。南宗修丹讲求“先天后性”,张伯端《悟真篇》;“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明彭好古解注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仇兆鳌《悟真篇集注》)此一述一注,指明南宗修丹的底蕴。仇兆鳌《悟真篇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