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天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天干地支与十二生肖】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月出之时,月本坎体,中含金鸡之精,故本属鸡。亥时,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少从汉代开始,便已经根据太阳升起的时间,将一昼夜区分为十二个时辰并采用十二地支计时法来记录这十二时辰(大时),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这样一昼夜便是现在所称的二十四小时。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相关规律】
  【天干地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义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如1644年为农历甲申年,60年后的1704年同为农历甲申年,300年后的1944年仍为农历甲申年,所以一代文豪郭沫若写有《甲申三百祭》;1864年为农历甲子年,60年后的1924年同为农历甲子年;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1925、1985年同为农历乙丑年,依次类推。
  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大致是岁次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时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历的近似换算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则用58-“年份数除以60的余数”后计算)
  也可以天干:年份÷10,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天干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天干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0,得到的数即为天干数,若余数为3,则为天干的最后一位,即癸。
  地支:年份÷12,得到的商不管,看余数,若余数-3得正,则按地支顺序往下数,得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3为负,则+12,得到的数即为地支顺序数,若余数为3,则为地支的最后一位,即亥。
  把天干数和地支数合并起来,即为所求的干支年份。
  如:2001年查万年历为辛巳年,算法为:
  2001÷10=200……1,1—3=—2,—2+10=8,按天干顺序数到8,甲、乙、丙、丁、戊、己、庚、辛。第8位为辛。
  2001÷12=166……9,9—3=6,按地支顺序数到6,子、丑、寅、卯、辰、巳。第6位为巳。
  按照以上计算结果,把天干、地支合并起来可知,2001年为辛巳年。
  ▲干支纪年与格里历的换算
  若我们把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0、。。。。。。、8、9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0、1、。。。。。。、10、11等序号,那么:
  从已知的格里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4,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
  (1972-4)÷10≡8,所以天干是“壬”;
  (1972-4)÷12≡0,所以地支是“子”。
  附:已知天干地支,如何得到当前是60年中的第几年(杨霖坤编程)。
  X=天干Y=地支
  ifx-y>;=0then
  z=6x-5y;
  else
  z=6x-5y+60;
  【天干地支纪月】
  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月地支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甲或己年乙或庚年丙或辛年丁或壬年戊或癸年
  寅月立春—惊蛰雨水正月2月丙寅月戊寅月庚寅月壬寅月甲寅月
  卯月惊蛰—清明春分二月3月丁卯月己卯月辛卯月癸卯月乙卯月
  辰月清明—立夏谷雨三月4月戊辰月庚辰月壬辰月甲辰月丙辰月
  巳月立夏—芒种小满四月5月己巳月辛巳月癸巳月乙巳月丁巳月
  午月芒种—小暑夏至五月6月庚午月壬午月甲午月丙午月戊午月
  未月小暑—立秋大暑六月7月辛未月癸未月乙未月丁未月己未月
  申月立秋—白露处暑七月8月壬申月甲申月丙申月戊申月庚申月
  酉月白露—寒露秋分八月9月癸酉月乙酉月丁酉月己酉月辛酉月
  戌月寒露—立冬霜降九月10月甲戌月丙戌月戊戌月庚戌月壬戌月
  亥月立冬—大雪小雪十月11月乙亥月丁亥月己亥月辛亥月癸亥月
  子月大雪—小寒冬至十一月12月丙子月戊子月庚子月壬子月甲子月
  丑月小寒—立春大寒十二月1月丁丑月己丑月辛丑月癸丑月乙丑月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
  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
  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
  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
  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
  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
  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
  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
  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
  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
  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
  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
  【天干地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