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修,切不可讽刺打击,妒嫉诽谤。学习普贤菩萨随喜净土法门的精神,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
  (6)请转法轮:如来说法,一句一字,皆从菩提心中流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现在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我们应请大法师代佛说法,即请转法轮。法师转大法轮,能使人去恶向善,转凡成圣。说明请转法轮,当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7)请佛住世:释迦灭后,弥勒未生,曷能请佛住世?当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盘,若人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净念相继,则佛常映现心中。如经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8)常随佛学: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总之,要诚心忆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此,始终不变。
  (9)恒顺众生: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任何众生,都要承事供养,如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要求做到以下四点:(1)于诸病苦为作良医;(2)于失道者示其正路;(3)于暗夜中为作光明;(4)于贫困者令得宝藏。
  (10)普皆回向:菩萨作一切功德,都是为了一切众生,真正做到专门利人,毫不利己。怎样回向呢?经文中说:‘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悉皆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回向的内容有三种:(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2)回因向果: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为众生回向往生极乐净土。(3)回事向理:从理论上认识,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说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愿得普贤真妙行,常乐利益诸众生。’
  (三)普贤十忍
  在《华严经、十忍品》里,普贤为菩萨摩诃萨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于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1)音声忍:菩萨对佛所说一切教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
  (2)顺忍:菩萨能于诸法思维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
  (3)无生法忍:菩萨不见有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4)如幻忍: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则了达国土、众生、法界、世间,悉皆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度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众生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5)如焰忍:菩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焰。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语言显示。菩萨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6)如梦忍:菩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观一切世间,悉皆如梦,无有差别。
  (7)如响忍:菩萨观如来说法声音,悉同于响。虽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于法性,无有相违。菩萨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遍十方土。菩萨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可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8)如影忍:菩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是世间,非出世间;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影与明镜,非一非异,非离非合。菩萨亦如是,于无二法中,分别二想,善巧方便,通达无碍。菩萨成就此忍,虽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
  (9)如化忍:菩萨观世出世间法,一切如化。观世间染法如化者: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观出世间净法化者: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于三世不转化,众生平等故;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碍,辩才所说故;菩萨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间,不离世间;不住于法,不离于法。菩萨安住如化忍时,悉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10)空忍:菩萨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间界。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想、无起、无二故。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以无所行,无分别,无差别故。一切禅定,所说一切法,一切佛身犹如虚空,以三际平等,不可言说,无著无碍故。菩萨修空忍,能证知一切诸法而无分别;严净一切佛国而无所依身。通达一切波罗密,普坐一切金刚之座,普发一切随类之音,为一切世间,转于法轮,未曾失时。
  (四)耳识圆通
  在《楞严经》里,普贤菩萨自述,已曾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诸佛都以普贤为榜样,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必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能入普贤行门。
  佛问圆通,普贤答说:最初本因,但用耳识,随念分别,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得大自在。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普贤即时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发心者面前,与之相见,纵然彼因障深,看不见我,我也会暗中为他摩顶,护持安慰,使他所愿成就。
  (五)修行圆觉清净境界
  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普贤菩萨为与会诸大菩萨及末世一切众生向释迦牟尼佛提了四个问题:(1)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2)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3)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4)若诸众生,于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佛答第一个问题:修大乘者,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圆瑛大师认为‘远离’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观之功,先止息攀缘,亡情息念,次观察诸法,虚妄不实。以此止观之功,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佛答第二个问题:修大乘者,不仅远离幻境,以幻心离幻境的‘幻心’,也要远离。以达到尘亡根尽的境界。
  佛答第三个问题:修大乘者,离了幻心后,还要离掉以知幻心的‘幻智’。离了幻心,若爱幻智,亦即心病,故复当远离。
  佛答第四个问题:修大乘者,离了幻智,心中若有一个离字(即空)。也要远离。最后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佛一口气说了四个离,离境、离心、离智、离空。层层剥尽,步步升高、由浅及深、行布分明、直到诸幻灭尽、寂灭现前。
  (六)灵山会上誓愿守护《法华经》
  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华经》时,普贤于宝威上王佛国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菩萨共来听受。普贤在会上提出:如来灭后,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华经》,若人能做到下列四点,必能得到是经。
  (1)为诸佛护念;(2)植众德本;(3)入正定聚;(4)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普贤又在会上表示:世尊灭后五百年际,有人受持是经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稳。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当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经,我复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对《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受持读诵,书写此经,一心精进,满三七日,我当乘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若人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是行普贤行,为诸如来摩顶授记。若但书写,是人命终,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
  释尊对普贤护法精神,表示赞叹‘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
  (七)普贤道场峨眉山
  《华严经》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称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晋代创有六大佛寺。晋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传峨嵋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即由此而来。宋太宗派大夫张仁赞,以黄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铜像一尊,高7。4米、长4。7米、净重62吨。普贤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神态庄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壮,粗鼻下垂,目视前方,似欲启步远行。整个铜像,铸造精良,实属罕见。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寺内‘华严铜塔’铸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华严经》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处是金顶,上建金顶寺,威镇全山。金顶寺又称光明寺,因山顶常有光明而得名。每当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峰中,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山沟里慢慢地升起来,像一盏盏明灯,忽上忽下,灿若明星,人称此奇景为‘万盏明灯朝普贤。’近年以来,我曾两次陪美国华侨和工作者朝礼峨嵋名山,亲临其境,心身泰然,得大饶益。
  为了大家时常思念,时常诵习,时常发愿,时常实行普贤十大行愿,现抄录十颂,以便修学。
  一者敬礼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二者称赞如来: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三者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四者忏悔业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忏悔。
  五者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六者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八者常随佛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我愿常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者恒顺众生: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我常随顺诸众生,圆满无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八)西游记中人物形象
  普贤菩萨:住在峨眉山,在佛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坐骑是一头白象。这白象不安于天界寂寞,趁象奴疏忽之机,思凡下界,在狮驼岭一带与青毛狮子怪、万里鹏怪一起兴风作浪,想吃唐僧肉求得长生不老。无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来佛祖命令普贤菩萨下界收妖。等孙悟空诱使黄牙象怪出了山洞,普贤菩萨把莲花台丢在象怪背上,使其现出原形,随菩萨回山。
  【文殊广法天尊】
  元始天尊门下;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文殊广法天尊,五龙山云霄洞。主要弟子:金吒。法宝:遁龙柱(七宝金莲)(赠与金吒)。
  《封神演义》的角色,曾帮助周武王打败纣王。
  文殊菩萨是经过无数恒河沙劫修行的大菩萨。他本来就是佛门大菩萨。文殊菩萨与外道做朋友而不受其染。文殊菩萨心咒:嗡阿惹巴扎拉得。此咒能开启大智慧。记得要定慧双修。福慧双修。
  【记载】
  据《文殊室利般涅盘经》记载,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后随释迦佛出家。释迦灭度后,他来到云山,为五百仙人解释十二部经。最后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树下结跏跌坐,入于涅盘。又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讲,释迦牟尼佛曾告诉金刚密迹主菩萨,在赡部洲(佛教称我们现在所住的世界)东北方有一个叫“大振那”的国家,国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称为五顶山。释迦佛去世以后,文殊菩萨将以童子形游行于此,在山中居住,为众生宣说佛法。中国佛教认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因此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而成了佛教的圣地。
  【地位】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他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在《维摩诘经》中,他又代表释迦佛,率领弟子们前去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并与维摩诘反复讨论大乘佛教教义,宣说大乘佛法玄理。
  在佛教图像中,他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