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2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领颠逛鬼、香阴神等守护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梵名Virūdhaka,“毗流驮迦”,率领鸠般荼、薜荔鬼等守护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梵名Virūpāk&;#7779;a,“毗留博叉”,率领诸龙以及诸饿鬼等,守护西牛货洲,北方多闻天王,梵名Vai&;#347;rava&;#7751;a,“毗沙门”,率领夜叉、罗刹等守护北俱卢洲。
  四大天王是中国佛教中最常见的护法神,民间往往称之为“四大金刚”,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他们常常被安置在天王殿中。民间相传,此四大天王除了护持佛法之外,还兼管着风调雨顺之职,所以在民间信奉的人很多。
  【兜率天】
  兜率天,梵名Tu&;#7779;ita,巴利Tusita,藏文Dgah-idan,又译作睹史多天、兜驶多天等,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为欲界六天的第四层天。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人寿为四千岁;身长二里;执手热恼便息。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又在此天之人,对于自身及外界感受,生喜乐知足之心,故名喜足。
  《弥勒上生经宗要》云:“六天之中是其第四天,下三沉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天欲轻逸少,非沉非浮,莫荡于尘,故名知足。”《慧苑音义》卷上说明此词有喜事、聚集、距大海三十二万由旬,于虚空密云上,纵广八万由旬。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所住的秽土。“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即将成佛者)居住的净土。释迦牟尼佛为一生补处菩萨时,也曾在此天修行,然后由此处下生人间,现为补处菩萨的弥勒今也在此处说法教化。
  此天天众寿量四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加以换算,其寿量相当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天众行欲时,男女执手即成阴阳。初生之儿如人间小孩八岁大,色圆满,衣服自备,七日成人,身长四由旬,天衣长八由旬,广四由旬,重一铢半。
  根据佛教理论,每当佛陀降生人世之前,都要先在兜天上为诸天讲说佛法。兜率天宫分为内外两院,其内院是即将降生于人世的菩萨,即佛教所说的“一生补处”菩萨所居之处。按佛教教义,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去世后,将来会有弥勒佛降生说法,教化众生。这弥勒佛就是未来佛。弥勒佛在降生人间之前,现在就在兜率天宫的内院中说法。相传弥勒菩萨能为众生解说在佛法修行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疑难,因而在我国古代,自东晋至唐代,有关弥勒的信仰非常盛行,弥勒净土也是我国早期净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东晋时我国著名的僧人释道安就是弥勒净土信仰者,我国佛教史上另一位著名僧人,伟大的旅行家和翻译家、唐代僧人玄奘法师,也是弥勒净土的信仰者。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化乐天】【夜摩天】【他化自在天】
更新时间2010…2…11 14:37:04  字数:1038

 【化乐天】
  化乐天,梵文Nirmā&;#7751;arati,译音尼摩罗。欲界六欲天之第五层天,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一夜。其天众身长八由旬,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儿自男女膝上化生。其初生者,如人间十二岁儿童。《仁王经》上曰:‘化乐天。’‘若菩萨住十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俱舍论》十一曰:‘乐变化天。’《智度论》九曰:‘化自乐天。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
  【夜摩天】
  夜摩天,梵文Suyāma,又作炎摩天、焰摩天等,意为善时分、善时、妙善。佛教宇宙观用语,是欲界六欲天中之第三层天。
  在佛教诸天中,四天王天和忉利天处于最下层,虽然它们也是“天”,但它们的处所并未脱离须弥山,因此被称为“地居天”。
  而夜摩天已处于距须弥山八万由旬的空中,因此自夜摩天以上之诸天被称为“空居天”。夜摩天居于“空居天”的最初层。相传夜摩天界光明照耀,生于此天界之天人,身体轻盈洁净,相亲相爱,享受种种欢乐。
  【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梵名Paranirmitava&;#347;avartin,佛教欲界六天中最高一层天,又称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居于此天的众生,不用自己乐具变现,而利用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
  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佛教中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佛成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之宫殿,魔王住之,非他化天王也。《智度论》九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智度论》五曰:‘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
  欲界六天中,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腰,忉利天居须弥山顶,此二天均未离开大地,因此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诸天,居忉利以上的空间,因此称为空居天。据《翻译名义集》卷二称,所谓天,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所以称为天。众生因修上品十善,所以离开五道,投生于天趣。其中若是未修禅定,不能离于地者,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因禅定力故,不依于地,居于空中。但因其定力未到,即未能入根本禅定,所以还未能脱离欲界。即如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便名为欲界定,是为欲界诸天所修之定。如能修根本禅,离欲界之粗散,便生于色界。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
更新时间2010…2…11 14:41:08  字数:5372

 【梵众天】
  梵众天(梵名Brahma-parisadya-deva),音译梵波梨沙天,又称作梵身天。为色界初禅天之第一天。以其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领之天众所住,所以称为梵众天。
  此天的天众身长半由旬,寿命半劫。另外,梵身天,除指梵众天外,于《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将梵迦夷天(梵Brahman-kayika-deva)译作梵身天,作为色界初禅天之总称。
  【梵辅天】
  佛教谓初禅三天之一。在梵众天之上。
  【梵辅天】梵名Brahma-purohita。又作梵富楼天。即色界初禅之第二天,为大梵天之辅相。旧名梵先行天,又称梵前益天,以在梵前恒思梵天利益,因以为名。梵辅天之天众皆为大梵天王之辅弼臣。又天王行幸时,必为列行侍卫。初禅天之主为大梵王,其下之梵众天、梵辅天分别为其人民、属臣。[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玄应音义卷十八、俱舍颂疏世品卷一]
  按照佛经说法:
  一、欲界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并有物质生活的需求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尚且耽溺於饮食男女的欲望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二、色界十八天∶此界又分为∶1。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2。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3。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4。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等。色界的天神虽然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但是还有殊胜的形色、精神上的爱情、国家的型态、社会的组织等现象,此天以禅悦法喜为食,因此称为色界。
  三、无色界四天∶指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等四天。无色界的天神已经完全超越男女饮食、身体形质的障碍,不执著於任何的形色,只有纯粹精神的存在,和色界一样以禅悦法喜及识为美食。
  【大梵天】
  梵文Brahmā的意译,佛教语。色界初禅天之一。按初禅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
  【诞生】
  大梵天是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他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印度神话认为,他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和地。另一说是梵天是自我诞生的,并没有母亲。在宇宙肇始之际,毗湿奴肚脐上的莲花产生了梵天。这也说明了梵天的名字又叫做Nabhija(意味“从肚脐生出来的”)。他又从自己的心、手、脚中生出十个儿子(也有说七个或二十一个),连妻子文艺女神也是从大拇指上生出来的。由于他是在水中诞生的,因此他又被称为Kanja(意味“在水中诞生的”)。梵天是至高存在“梵”(Brahman)和阴性能量自性(Prakrti)或幻象(Maya)的儿子大梵天因此被称为“生主”。他的子孙又分别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兽以及宇宙间的万物。
  【详解梵天】
  有求必应:大梵天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仁慈无比,有求必应,只要是他的信众无论是“神、魔、人”,他都会应允他们的愿望,如,魔王“黑冉亚卡西普”(Hiranyakasipu)向梵天祈祷许愿,梵天应允了他的愿望后,重始整个世界都被魔王所统治,最后要由“毗湿奴”化身为“人狮那罗辛哈”击败魔王,把世界拯救回来。
  “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梵名Brahma^。音译婆罗贺摩、没罗含摩、梵摩。意译清净、离欲。印度思想将万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为婆罗门教、印度教之创造神,与湿婆(Siva)、毗湿奴(梵Vishnu)并称为婆罗门教与印度教之三大神。据摩奴法典所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头,其一头传为湿婆所毁,余四头,具四手,分别持吠陀经典、莲花、匙子,念珠或钵。佛教将其列为色界之初禅天。一般分为三种,即梵众天(梵Brahma-pa^ris!adya)、梵辅天(梵Brahma-purohita)与大梵天(梵Maha^-brahman),总称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统御梵众之人民、梵辅之辅弼臣。
  又通常所称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称梵王,名为尸弃(梵Shikhin)或世主(梵Praja^pati)。印度古传说中,为劫初时从光音天下生,造作万物,佛教中则以之与帝释天同为佛教之护法神。释尊曾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下降此世时,梵王为佛之右胁侍,持白拂;或谓是梵天与摩罗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长为一由延半,寿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密教将其列为十二天之一,守护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莲花、数珠,左手执军持,作唵字印,乘七鹅车,戴发髻冠。又供养大梵天之修法,称为梵天供。[大智度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大日经疏卷五、中论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记卷四]
  印度教创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奥义书哲学的抽象概念终极实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话的生主。传说梵天是从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来的,或者是从毗湿奴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然后他开始创造世界万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罗门祭司装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莲花上或乘骑天鹅。梵天居住在迷卢山,他创造的辩才天女萨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印度教中的毗湿奴派,认为毗湿奴是宇宙的主宰,印度教中湿婆派则认为,湿婆才是宇宙的主宰,但无论是毗湿奴派还是湿婆派都认为,梵天的地位在湿婆和毗湿奴之下。
  【梵天创造梵文字母】
  天城体字母,因为有悠久拼写梵文的历史,被世界人民称为梵文字母,天城体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创,梵天,即中国人俗称的“四面佛”梵文字母中的每个字母代表了一种力量源泉,人们修炼“瑜珈”的时候也常常冥想着梵文字母,中国梵文专家“钱文忠”更用梵文抄写“心经”。另外,念佛教“真言”的时候要求发音正确。因为梵文单词拼写和读音绝对规则,用梵文字母拼写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说即所写,又能保持真言的纯正的梵文语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写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选择,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经常见到佛教高僧,就算不是自学梵文也会自学梵文字母的原因。正统的“梵文”和“印地文”是词与词之间是没有空格隔开的,自从西方书写格式传入印度后,印度开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词与词之间用空格隔开。右图:19世纪手抄梵文《梨俱吠陀》注意正统的梵文写法是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开
  【在印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