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南朝刘敬叔著的《异苑》说:“紫姑本来是一户人家的小老婆,因被大老婆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致死,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日)做成紫姑的形象来迎接她。祝告说:‘子胥(说是紫姑的丈夫)不在家,曹夫人(说是大妇曹氏)已回娘家了,紫姑你可以出来。’在厕所或猪圈边迎接,如果手中紫姑的形象重些了,那就是厕神来了。平昌县一个姓孟的人曾经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迎到紫姑,紫姑穿过屋子走了。从那以后,在紫姑形象上就披了件旧的衣巾,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洞览》说:“高辛氏的女儿临死的时候,说过:‘我一生爱好音乐,到正月可以用音乐来迎接我。’”这又是另一桩关于迎接紫姑的传说。
  习俗传说:厕所和猪圈里必须安静,才能招致紫姑。《杂五行书》说:“厕神的名字叫后帝。”《异苑》讲:“陶侃有一天夜晚上厕所,看见一个人自称是后帝,穿一件单衣,戴平头巾,对陶侃说:‘三年之内不说,将来贵不可言。’”(以后陶侃真的做了大官)莫不是后帝的神灵附托紫姑说了这话的吧!
  【灶神】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
  【神话中的灶神】
  灶神全衔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上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邓家五」,「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目的是祈祷灶王向玉皇上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的形象】
  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看来中国百姓怕男性灶神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奶奶一同供奉,倒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信奉灶神的历史】
  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原始人群在长期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活中,学会了使用火,火,成了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而在原始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不过,自灶神产生之日起,其职掌便与火或灶火毫无关系,他是天帝派驻各家的监察大员,是一家之长,负责监督一家老小的善恶功过,定期上报天庭,因而得到一般老百姓的顶礼膜拜。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流传着“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孔子在向其弟子解释人们“媚于灶”的原因时指出:“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见《论语·八佾》)也就是说,如果不讨好灶神,他就会向上天告你的恶状。由于人与天帝无法沟通,所以,天帝那儿只能任凭灶神胡言乱语,凡人“无所祷也”。灶神告什么状,天帝就会给你定下什么惩罚。葛洪《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一百日也”。也就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一百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日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
  早期的灶神产生于人们对火的自然崇拜。在秦代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被赋予新的功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
  所以,人们如果要祈福禳灾,便要对灶王爷恭恭敬敬,如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讲怪话、发牢骚、哭泣、呼唤、唱歌,不得将污脏之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名目繁多。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爷要升天报告一年的情况时,人们还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供上好吃好喝的,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祭灶这天,坤宁宫设供案,安放神牌,神牌前安放香烛供品,殿廷中设燎炉、拜褥。像民间一样,在灶君临升天汇报工作前,要用粘糖封住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祭灶时,宫殿监奏请皇帝到坤宁宫佛像、神像、灶君前拈香行礼。礼毕,宫殿监再奏请皇后依次向灶君等神位行礼。
  灶神的崇拜,从早期的企求降福,到后来的谨盼避祸,曲折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己命运的茫然不解,只能把自己遭遇的各种吉凶祸福托之于神,而灶神不许有怨言、说怪话、发牢骚的种种禁忌,则被统治者加以利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种工具。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祭灶的风俗渐渐淡化,它必将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
  【灶神的来历】
  它是中国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几乎各民族都有供奉。据记载,祭灶习俗在先秦时已经流行。但灶神究竟为何物,是一个不容易搞清楚的问题。由于可供参考的说法实在太多,大致可分四种〃流派〃:
  一,上古帝王或后裔说。《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
  二,鬼神或精变说《礼记·礼器》〃奥者,老妇之祭也〃郑玄注:〃老妇,先炊者也。〃《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是说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表现为祭灶。《文献通考·郊社一九》释灶神的〃司命〃名号:〃司命则司命星下食人间,司谴过小神。〃《庄子·达生篇》记齐桓公问皇子告敖:〃到底有没有鬼?〃皇子告敖答曰:〃有。水下有鬼叫‘履‘,灶中有鬼叫‘髻‘。〃西晋司马彪注:〃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也有称灶神为火精宋无忌的。《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史记·封禅书》〃宋毋忌〃司马贞索隐:〃《白泽图》:‘火之精曰宋无忌。‘〃关于灶神是一对夫妇(即〃灶公灶母〃)的俗信,也有所本。《荆楚岁时记》:〃灶神名苏吉利。〃《玉烛宝典》十二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灶王经》说天下灶君,以种火老母为尊。有人认为,这是俗信〃灶君奶奶〃的由来。
  三,人死变神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云,灶神姓张名单,又名隗,字子郭,貌如美女。其妻小字卿忌。生有六女,都取名察洽。传说张单是一个负情浪子,因羞见休妻而钻入灶内,成为灶神。一说,古时候有一贪官,生性最馋,每天须找美味食用,百姓不堪其扰。后一位神仙幻变的民女将他掴到锅台上,变成〃灶王〃,只能看人家吃美食。
  四,穷蝉演变说此说为当代学者袁珂的见解。他从前引《庄子·达生篇》〃灶有髻〃人手分析。〃髻〃是〃蛣〃的异体字或假借字,《广雅·释虫》:〃蛣,蝉也。〃《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穷蝉。〃〃这就说到点子上了:颛顼之子名穷蝉,蝉又是‘灶有髻(蛣)‘的‘髻(蛣)‘,而‘髻(蛣)‘又说是灶神,是〃穷蝉〃与灶神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但此〃蝉〃并非〃知了〃,而是灶上常见的一种蝉状的小生物,俗称蟑螂,有的地方称为〃灶马〃。正是这种常见于灶上的小生物,古人以为是神物(或鬼物),祀为灶神。殷周鼎彝,多以蝉纹为饰,所刻绘的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史记·五帝本纪》〃颛顼生子曰穷蝉〃司马贞索隐:〃《系(世)本》,作穷系。〃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条引《许慎异义》:〃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穷系又作穷蝉,是穷蝉即犁,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灶神。《后汉书·阴识传》〃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灶神姓张名单。〃可见〃单〃或〃禅〃其实都是〃穷蝉〃一名的演变。进一步推测,〃苏吉利〃该是〃宋无忌〃的音而〃吉〃、〃忌〃的声音又都近于髻(蛣)。至此〃豁然贯通〃:穷蝉既然又名穷系,而系、髻(蛣)、吉、忌的声音又如此相近,则后世传说的灶神,无论名叫〃禅〃的,名叫〃单〃的,名叫〃宋无忌〃的,名叫〃苏吉利〃的,都是颛顼的儿子〃穷蝉(穷系)〃一名的演变。而穷蝉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又只不过是灶上常见的那种蝉样的红壳虫--蟑螂(《漫话灶神和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