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尧年老后;为找到继任的贤者;到处寻访;四岳荐舜;谓舜至孝;对迫害他的父亲、继母仍孝顺无二心;与邻里相处和睦。尧以二女妻舜观其内;使九男与处观其外;以考察舜的品行。又〃纳于百揆;宾于四门〃;试验他的才能;最后叫他〃入于大麓〃;让烈风骤雨和虎狼虫蛇考验他的勇气;舜逐一通过了考验;尧放心地把国君之位让给舜;却割舍了不肖之子丹朱;成为历代贤君之美谈。传说尧让位后居养老城(今顺平县阳城)。
  2顺平县是上古帝王尧的故乡,
  尧因生在伊祁山而姓伊祁,名放勋。早在汉平帝文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就曾将曲逆改为顺平县。县境内,伊祁山。尧母洞。尧帝太子丹朱城。巾帼英雄花木兰祠等遗址和汉孝烈将军碑至今犹存;辽代伍侯塔、不二庵无梁殿、定远禅师宝塔和古中山国长城等古代建筑依然能见。县内道观寺庙150多座;九龙山圣母庙、伊祁山太子庵至今香火不断。
  3望都古名庆都,
  是“三皇五帝”之一尧帝之母庆都的出生地。据史料记载,上古仁君尧帝居住于今顺平县的尧山,尧母陈锋氏庆都居于都山,尧帝常登尧山南望都山,并以母亲之名庆都命名都山一带为庆都邑,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至西汉时期,高祖刘邦巡游至此,以为用圣母庆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于是改庆都为望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尧母陵、尧帝庙、汉孙程墓表现了建筑、壁画艺术的高超与辉煌;广为流传的尧母传说和淳朴的椒乡风情奠定了望都文化的基础;明末清初民间艺人创作的地方戏《新颖调》,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剧种。
  4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
  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到东晋时;在魏安厘王的坟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记载;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40公里的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县、望都一带。唐县有庆都山;在县城东七公里;传为尧母居住之地。望都县城内有尧母坟;北关有尧帝庙。
  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龙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即伊祈山)。今伊祈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5值得一提的是,“冀”
  这个河北省的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如前所述,河北省简称“冀”是由古冀州而来。那么,“冀”是什么意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尧,诞生于河北省顺平县,后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亦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动,顺平县、定州市、唐县、望都县、隆尧县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帝尧活动的记载。东汉(公元25至220年)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这个地名的由来时这样写道:冀州位于北方,这里居住过帝王,这个地方有险有易,纷乱希望得到治理,贫弱希望变得富强,荒歉希望获得丰收。“冀”是个多义字,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一义是“希望”的意思。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这些词。《释名》解释冀州这个名称的含义,就是在“希冀”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这样,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6颛顼时代,
  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
  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继承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统治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
  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子的资格。
  7保定市历史悠久,
  从徐水县南庄头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证明,远在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4000年以前,在唐河流域尧被封为唐侯,并禅让于虞舜
  8尧的时代,
  由于成熟的文字还没有出现,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只能靠口耳相传。史传,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其实,尧是我国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末期部落联盟的著名领袖,当时还没有国家,何来之帝号?所谓帝的尊称乃是后人出自于敬仰追加的。就是这个名扬千古,妇孺皆知的唐尧,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越水翻山,长途跋涉,徙居于太原,“初都”于太原,使太原由此产生了“唐”的古名。
  【尧的生平】
  唐尧西徙太原
  大约在距今四千五百多年的古代,唐尧的部族活动于今河北省唐县至望都一带的滹沱河流域。对此,《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
  那么,唐尧为什么要率领自己的部族离开故地,西徙太原呢?何光岳先生在其名著《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试谈唐尧氏》)邹衡先生也认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上述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需要进一步说明,或者说需要纠正的是,唐尧率其部族西徙太原的路线,似不应为“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而且,何光岳先生说的唐尧所以西徙太原是“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的理据也颇值商榷。
  其一,滹沱河由山西盂县出境入河北晋县、定县,南距井陉百里之遥,且井陉不属滹沱河流域,唐尧部族只能沿唐河南下,沿滹沱河西入山西盂县。再沿滹沱河主要支流乌河、温川河及汾河支流杨兴河,顺流南下,进入太原。
  其二,唐尧与虞舜的“禅让”,或虞舜对唐尧的“逼宫”,应为唐尧由太原迁平阳之后的事,而不是在此之前。史载:“尧治平阳,舜治蒲坂”,所谓“被东夷族帝舜所取代之后”,才西徙太原之说,既与地理实际区域相去甚远,也与事实发展时序脉理不顺,似不通。
  依据史料所载,历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自明王朝创建的“1368年至1948年五百八十年间,共发生大水灾387次”,可谓“三年两头灾”。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干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宽下窄,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填塞,尾闾不畅,极易成灾”。(《河北风物志》)唐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桑干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唐尧所以西徙,究其道理,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因为大多古籍在谈到唐尧时都有关于水患的记载。《尚书·尧曲》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或许正是因为常常受到唐河、滹沱河水患浸害,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开久居的故地,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县又沿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这几条河古代水量远比今日大),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汾河中游的河谷地带,今太原盆地。
  丰厚的黄土,缓淌的汾河,苍翠的东、西两山,平展开阔的河谷平原,潺潺涓涓的晋水,以及淳厚朴实的太原先民,留住了长途迁徙、历尽艰辛的唐尧部族,他们便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当时的太原是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之后的时代,由于史书缺乏记载,详情不得而知。而此时的唐尧部族据《韩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训》所载,已经掌握了建筑大型房屋的技术,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题不木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屋顶的茅草铺放不修剪,屋檐的椽子不砍削,端额的梁柱不彩绘,而且,精于制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这些技术带到太原传授于土著。于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尧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为一体,共建家园,共创了太原的龙山文化。
  【唐尧初都太原】
  关于唐尧建唐国初都太原,千百年来在太原的大地上一直有丰富的口碑传说,对于这些传说,当地的志书、碑石多有记载,限于篇幅不去一一追述,仅将属于信史的典籍所载,备述于后。号称“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其《五帝本纪·正义》中的《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中国的第一部断代史宏著,班固撰的《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专门撰述中国古代名城的《都城记》也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一直到唐宋之际,徐坚的《初学记》,朱熹的《诗集传》还在讲,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
  城,是中国文化特殊的产物,它有着突出的标志,构成了雄宏的华夏文化景观,揭示着城周围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毫不牵强地说,我国的城在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占有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地位。太原唐城和尧初都的口碑传说和文献记载,告诉我们一个史实:早在至今约四千五百年的唐尧时代,今太原已经有一个文化相当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原始聚落。这个原始部落在太原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动,不仅发展了这里的经济,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而且还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创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扰的古城———唐城。只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和历史的巨变,又由于后来在古唐城的旧址或附近又有一座晋阳问世,那座流传于口头,见载于史册的“唐城”渐渐地湮没了。这是传说,因为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文字,只能靠口耳传闻,代代相传,这也是史载,属于那种对传说记录的“史记”。但是,这个传之百代而不衰的传说,个中有着真实的“历史的影子”。不是有许多的传说,被出土的文物所证实是历史吗!客观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传说就是最初的历史,或者说人类的历史最初就是从传说开始的,举凡域内海外,哪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不如是说?
  由于唐尧初都太原,又在太原筑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国”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